華夏之根──大型民族交響樂

加入購物車
撰寫評論
$90.00
[CCD2564]

这是月霜华重和我一起涂鸦的,供大家讨论。-


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心情或许有-
夸张,但极其激动却是丝毫不过分的。音乐-
结束时狂热欢呼的人群已经足以证明民乐的-
大魅力,望着那几位兴奋不已的老外,心底-
腾起的,是一种久违了的民族自豪感。此时-
刻,一切关乎技法的理性思考都已变得无足-
重,胸中澎湃翻腾的,是巍巍中华上下五千-
的荣辱兴衰,苍茫华夏亿万儿女的蹉跎流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命运多舛苛政压身颠沛-
散中,不屈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了如-
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这音乐几经沧桑-
代代相传,承袭至今,使我们这些从小听着-
行音乐,读着西洋乐理,学着欧洲乐器长大-
人也不禁为之感动,为之喝彩——这不仅仅-
一种音乐,这是一种精神——幽默背后蕴含-
哀怨,欢笑背后隐藏着泪水,戏谑背负着无-
,昂扬的骨子里有着不屈和乐观——这是一-
直面苦难、笑对人生的民族精神。

简介:

《华夏之根》共分七部分,由五位作曲家-
别创作而成:

一、《序》景建树;
二、《盐池劳作图》韩兰魁;
三、《晋国雄风》张坚;
四、《云冈印象》程大兆;
五、《晋商情怀》景建树;
六、《古槐寻根》赵季平;
七、《黄河畅想》程大兆。
指挥:阎惠昌、戴路青;

演出: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与-
西省戏剧职业学院部分学生(20余人)

目前来看,《华夏之根》引发的思考已经-
多,兹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1. 传统音乐的意义
2. 民族乐队的改革
3. 传统作曲技法的价值
4. 新异的目的
5. 西方创作技法的吸收
6. 标题音乐的意义
7. 多媒体的介入
8. 采风对于作曲家(其他音乐人)的价值
9. 民间艺术的智慧与意义
10. 音乐中的民族苦难
11. 音乐的技术与表现
12. 乐队的文化素养
13. 艺术媒介与生活用品
14. 政府(政治)与艺术
15. 童声的教育
……

以上只是随便想想而已,难以深入,不过-
既然想到了,就不免在行文中唠叨几句,权-
自扰吧。

与其夸耀《华夏之根》乃传统与现代作曲-
法融合之杰作,倒不如称她为一次久违了的-
寻根之旅”。在我看来,其魅力不在于和声-
不在于复调,不在于新异,亦不在乎对称与-
衡,而在乎那地道山西老陈醋之浓香,纯纯-
粹之土风民情,特色独具之中国式配器,加-
那远古苍凉、寂寥的击壤之歌,龛别异状、-
动人神之云冈石窟,风起云涌、群雄争霸之-
世鼓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惊涛浊浪……一幕幕雄壮悲凉的历史幻化成-
幅幅恢宏磅礴的民族画卷,流动于幽远深邃-
钟鼓丝竹声中。

全曲伊始,寂寥幽怨的埙之独语似乎把我-
带回到渺茫远古——近似于四分之三音的缓-
上行似是蛮荒先人在懵懂作乐,八度大跳与-
四度音程的连续辅以气声吹奏的呜咽,徒增-
分悲凉,而管钟奏出的四、五度音程在埙之-
方的稀疏点缀,更平添了几许凄清与落寞。r />
乐队的突然闯入打破了沉寂,但这强音持-
并不多久,又转为压抑的持续长音,云锣的-
音就在这拉弦乐器的长音背景下泠泠响起,-
、五度上行为主的清音主题经过了两次上行-
音模进,又袅袅飘入优雅的琵琶旋律,这琵-
主题被弦乐、木管依次接过,经过减缩变化-
最终汇聚为一个更为简短的纯四度接以大二-
行的三连音动机,并不断发展,到达一个小-
潮。

在鼓手有节奏的敲击鼓框声中,一个新的-
纯五、纯四进行为核心的动机在曲笛上首次-
现,进而在种种分裂、模进、变换节奏中花-
翻新,最终随着节奏的减慢,导入此章的重-
戏——“击壤歌”——该主题采用了典型的-
中音乐之徵调式,以纯四、五度进行为主,-
运用了传统民歌常见的支声复调手法:第一-
题由二胡,第二主题由高胡、中胡担当,两-
声部间的音程距离配置也极其“中国化”—-
典型的纯四、五度音程,民族气息浓郁,泥-
清香扑面而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应-
示尧舜巍巍华夏古风的“击壤歌”主题并未-
一展其应有的风范,尧舜古风、泱泱大国的-
度因乐队的表现力而受到了一些局限。

紧接着,重复了三遍基本主题之后,“击-
歌”进入高潮,在大鼓的同一节奏型(长达-
小节)连续重复了四遍之后,乐队突然减弱-
—云锣的清音再度缓缓响起,属—主五度下-
的音程纯净透明,儿童合唱的古诗吟咏也便-
此轻轻进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
饮,耕田而食……”此诗咏名为《击壤歌》-
传说是尧时期的古歌谣,亦采用了乐队“击-
歌”之主题旋律,孩子们仍分为两个声部,-
旧以四、五度和声为主,但由于配器、织体-
力度的变化,已是风格迥异,一派安逸宁静-
和的田园风光。凭心而论,孩子们的处理还-
不错的:轻声低吟,宁静、内敛而不含杂质-
但就在这低声吟唱的童声中,我却听出了一-
忧虑:孩子们的声音显然是被加工过的、趋-
于美声的“纯净”,其中还间杂着隐隐的“-
不出声”,于是,不禁暗暗替这些孩子们担-
:还是唱儿歌的年纪,她们就无法畅快地按-
自己本真的方式来歌唱,不知那被压抑了的-
带可否舒适? (待续)
http://www.emus.cn/bbs/viewthread.php?tid=407&page=1-


評:一蓑烟雨
評論日期: 2008/10/14 評論人: web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