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根──大型民族交響樂

加入購物車
撰寫評論
$90.00
[CCD2564]

文匯報報導

點評集:華夏雅俗共融 尋根古今兼備

——香港中樂團新樂季開幕尋根展實力
文:周凡夫
[2008-10-05]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0/05/YC0810050008.htm

儘管「雅俗共賞」是說易行難的事,香港中樂-
團第三十二樂季揭幕音樂會演出大型民族交響-
樂《華夏之根》,以音樂來展現中國悠長的歷-
史與深厚底蘊,既有藝術的「雅」,又有可共-
賞的「俗」,成功地讓聽眾感受到中國音樂文-
化的趣味的同時,又思考到作為中國人的「根-
」的問題,確是「雅俗共賞」的一次典例。

 這部大型作品雖然篇幅長達約八十分鐘-
內容深重、富有歷史感;但近乎組曲的結構-
七個樂章各有鮮明主題,每段樂曲又各有「-
說詞」,更配合與內容相關的熒幕投影畫面-
便讓整個演出增添了色彩,大大提升了欣賞-
趣味。加上每首樂曲呈現的都是情景相融、-
意與寫實配合的面貌,聽眾對各樂章的內容-
緒都很容易掌握,大大消減了存在於作曲家-
聽眾之間的疏離阻障。

 另一方面,閻惠昌和樂團對每一樂章中-
有「趣味」的「點子」,都以頗為平實的方-
處理,沒有過度渲染。如序曲《堯天舜日》-
的遠古樂器塤和石磬的獨特音色;《鹽池勞-
圖》中富有獨特形象色彩的古琴;《晉國雄-
》中繪形繪聲的行軍交戰場面;《雲岡印象-
中,樂師放下樂器,用雙手互擊作樂,配合-
石、響指的效果;其中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
國商賈常用的算盤,和山西獨特敲擊樂器四-
瓦在《晉商情懷》中充滿戲劇性互動色彩的-
用,全都處理得很自然。

 至於作為整部作品點晴之作的《古槐尋-
》,回憶思緒如綿綿不絕的鑼聲,於引子及-
聲先後呼應出現,更是讓人一聽難忘。縈繞-
絕,有如發自尋根者心坎中的心聲一樣,前-
兩段的深情與中段快板的激烈更形成強烈對-
。整首作品的尾聲《黃河暢想》,除了在高-
時加入了一段與首樂章童聲呼應的簡短女聲-
唱,和用上同樣與首樂章呼應的古老樂器塤-
,還採用了布郎鼓,由台上樂手與全場觀眾-
動演奏,營造黃河激浪的場面,將整部作品-
進一個無比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這兩個-
章已成為香港中樂團外訪時經常演奏的曲目-
今次欣賞,閻惠昌和樂團的演奏更為細膩,-
色的層次琢磨得更為精細。

 這些「點子」的運用,都能按著各個樂-
的音樂內容需要設計,顯得自然而有效果,-
會予人有迎合觀眾的「噱頭」感覺,亦不會-
樂曲的格調拉低。同時,《晉商情懷》一曲-
加入了晉劇四大件(晉胡、二弦、三弦及四-
),四位樂手置於指揮前面來主奏,增添了-
西的地方色彩,亦使整部作品的藝術形象更-
鮮明。

 不過,其中有些安排處理卻值得考慮,-
先是與投影片預錄的解說詞、朗誦的音調無-
「字正腔圓」,但欠了點生動情感韻味。首-
章拔萃女書院合唱小組的童聲無疑唱來亦有-
有眼,但卻欠了點民間土味,未能與尾聲段-
靈泥土味的歌聲統一。此外,《華夏之根》-
是一部七個樂章的作品,如能取消半場休息-
一氣呵成將近八十分鐘的音樂奏完(樂章間-
須聽眾鼓掌),相信那種沉蘊的史詩感會更-
呢!
評論日期: 2008/10/14 評論人: web master